C18 色譜柱的流動相要求!
?
作為反相色譜中應用最廣泛的固定相載體,C18 色譜柱的分離效能與流動相體系存在顯著關聯性。流動相不僅承擔著推動樣品遷移的作用,更通過與固定相、待測組分的多重相互作用影響分離選擇性與峰形質量。對于色譜柱生產廠家而言,明確流動相的核心要求既是指導用戶正確使用產品的基礎,也是保障色譜柱性能穩定的關鍵。以下從溶劑特性、pH 控制、添加劑選擇、梯度洗脫規范及特殊樣品適配性五個維度,系統闡述 C18 色譜柱對流動相的專業要求。
一、溶劑兼容性:極性匹配與化學穩定性
C18 固定相以十八烷基硅烷(ODS)鍵合硅膠為基質,其非極性疏水結構決定了流動相需以極性溶劑為主體。常用主體溶劑包括甲醇、乙腈、水及緩沖鹽溶液,三者的選擇需兼顧分離效率與色譜柱穩定性。
(一)甲醇與乙腈的核心差異
甲醇作為質子性極性溶劑,與 C18 固定相的相容性良好,但其黏度較高(25℃時 0.54 cP),在高比例使用時可能導致柱壓升高。乙腈為非質子性溶劑,黏度更低(25℃時 0.34 cP),且與疏水組分的作用力更強,常能獲得更尖銳的峰形與更高的理論塔板數。實際應用中,50% 乙腈 – 水體系的柱壓通常比 50% 甲醇 – 水低 20%-30%,更適合高流速分析場景。
(二)溶劑純度與雜質控制
流動相必須達到色譜純級別,其中紫外吸收雜質(如苯系物、醛類)的含量需嚴格控制。例如,在 254 nm 檢測波長下,若甲醇中含有微量苯(紫外吸收強),會導致基線漂移,影響痕量組分定量。此外,溶劑中的顆粒雜質可能堵塞色譜柱入口篩板,建議使用 0.22 μm 濾膜預處理,并搭配在線過濾器。
(三)避免強極性與腐蝕性溶劑
絕對禁止使用四氫呋喃(THF)與 C18 色譜柱長期接觸 —— THF 會緩慢溶解硅膠基質,導致固定相流失。含氯溶劑(如氯仿、二氯甲烷)雖可短期使用(比例≤10%),但高濃度會破壞 ODS 鍵合層的穩定性,建議單次分析后立即用甲醇沖洗色譜柱。
二、pH 范圍:硅膠基質的穩定性邊界
C18 色譜柱的 pH 耐受范圍直接由硅膠基質的化學穩定性決定。常規 C18 柱的安全 pH 區間為 2.0-8.0.超出此范圍會引發硅膠骨架的溶解或固定相水解,具體表現為柱效驟降、保留時間漂移及峰形拖尾。
(一)酸性條件的控制(pH<2.0)
當流動相 pH<2.0 時,H?會催化硅膠基質的溶解(反應式:SiO? + 2H? → Si2? + H?O),導致柱床塌陷。若需分析強酸性樣品(如有機酸類),建議使用耐酸型 C18 柱(通過三官能團鍵合技術提高硅氧烷鍵穩定性),其 pH 下限可擴展至 1.0.實際操作中,應避免使用磷酸等強腐蝕性酸,優先選擇甲酸、乙酸(濃度≤0.1%)調節 pH。
(二)堿性條件的限制(pH>8.0)
堿性條件下,OH?會引發硅膠的去質子化(SiO? + OH? → SiO?2? + H?O),導致固定相脫落。對于堿性樣品(如生物堿),可采用兩種解決方案:一是使用封端型 C18 柱(通過三甲基硅烷封閉殘留硅羥基,減少堿性組分的次級保留);二是在流動相中添加三乙胺(0.05%-0.1%)作為掃尾劑,中和硅羥基的吸附作用。若必須在 pH>8.0 條件下分析,需選用聚合物基質 C18 柱(pH 耐受范圍 1.0-13.0),但需注意其理論塔板數通常低于硅膠基質柱。
(三)緩沖鹽的正確使用
緩沖鹽(如磷酸二氫鉀、乙酸銨)用于維持流動相 pH 穩定,濃度需控制在 5-50 mmol/L。低濃度(<5 mmol/L)可能導致 pH 波動,高濃度(>50 mmol/L)則會增加流動相黏度與柱壓。關鍵操作規范包括:① 緩沖鹽需用純水溶解,避免與有機溶劑直接混合產生沉淀;② 分析結束后立即用 10%-20% 甲醇 – 水沖洗 30 分鐘,去除殘留鹽,防止柱內結晶。
三、添加劑選擇:提升分離度與峰形質量
流動相添加劑通過調節分配平衡、抑制次級相互作用,直接影響 C18 柱的分離效能。需根據樣品性質針對性選擇。
(一)離子對試劑的適用場景
對于極性極強的樣品(如磺酸類、季銨鹽),單純依靠甲醇 – 水體系難以實現保留,需添加離子對試劑(如十二烷基硫酸鈉 SDS、四丁基溴化銨)。例如,分析頭孢類抗生素時,在流動相中加入 0.05% SDS(pH 3.0),可通過離子對效應增強待測物與 C18 固定相的疏水結合,保留時間延長 2-3 倍。但需注意:離子對試劑會在固定相表面形成吸附層,更換流動相時需用純甲醇沖洗 60 分鐘以上,否則會導致保留時間重現性差。
(二)有機改性劑的協同作用
少量有機胺(如三乙胺)或酰胺(如甲酰胺)可改善堿性樣品的峰形。以麻黃堿分析為例,流動相中添加 0.02% 三乙胺后,拖尾因子可從 2.5 降至 1.2 以下。但需控制濃度(≤0.1%),過高會導致柱效下降。此外,在梯度洗脫中,有機改性劑的比例需隨有機溶劑同步變化,避免局部濃度突變引發基線波動。
(三)避免破壞性添加劑
絕對禁止使用含金屬離子(如鐵、銅)的添加劑,其會與硅羥基形成配位鍵,導致不可逆吸附;表面活性劑(如 Tween-80)會在固定相表面形成膠束,改變分離機制,且難以沖洗去除。
四、梯度洗脫規范:平衡效率與柱穩定性
梯度洗脫通過改變流動相中有機溶劑比例,實現復雜樣品的快速分離,但操作不當會顯著縮短 C18 柱壽命。
(一)梯度范圍的合理設定
甲醇 – 水體系的梯度變化速率建議控制在 1%-5%/min,乙腈 – 水體系可放寬至 2%-8%/min。過快的梯度變化(如 >10%/min)會導致固定相膨脹/收縮速率失衡,引發鍵合相脫落。例如,從 10% 乙腈直接切換至 90% 乙腈時,柱壓瞬間波動可能超過 30%,長期使用會導致柱床松動。
(二)起始與終止條件的優化
梯度起始階段的有機溶劑比例需足以濕潤固定相(通常≥5%),避免疏水性組分在柱入口處聚集;終止階段的最高比例(如 90% 乙腈)需保持 5-10 分鐘,確保強保留組分完全洗脫。對于含蛋白質、脂類的生物樣品,建議在梯度結束后用 100% 乙腈沖洗 10 分鐘,去除殘留污染物。
(三)流速與溫度的匹配
梯度洗脫時,流速應隨柱長調整(常規 4.6 mm 內徑柱推薦 1.0 mL/min),過高流速(>2.0 mL/min)會加劇固定相磨損。柱溫控制在 30-40℃可減少流動相黏度變化對保留時間的影響,但需低于有機溶劑沸點(如甲醇 64.7℃),防止產生氣泡。
五、特殊樣品的流動相適配方案
針對復雜基質樣品(如血漿、環境水樣),流動相需兼顧分離選擇性與基質耐受性。
(一)生物樣品的去干擾設計
分析血漿中的藥物代謝物時,流動相需添加 0.1% 甲酸(抑制蛋白質吸附),并采用乙腈梯度洗脫(5%-95%,30 分鐘),通過強有機溶劑破壞蛋白質與固定相的疏水作用。若基質干擾嚴重,可在流動相中加入 5% 異丙醇,增強對脂溶性雜質的洗脫能力。
(二)環境樣品的抗污染策略
檢測水中多環芳烴(PAHs)時,流動相需使用乙腈 – 水體系(避免甲醇與 PAHs 的 π-π 相互作用干擾分離),并添加 0.01% 疊氮化鈉防止微生物滋生。對于含懸浮物的樣品,需經 0.45 μm 濾膜預處理,流動相泵前加裝在線過濾器(孔徑 0.5 μm)。
(三)手性化合物的分離輔助
雖然 C18 柱并非手性分離專用柱,但通過在流動相中添加環糊精衍生物(如 β-環糊精,濃度 10-20 mmol/L),可實現部分手性異構體的拆分。例如,分離布洛芬對映體時,0.05 mol/L β-環糊精 – 甲醇 – 水(30:70)體系可獲得 1.5 以上的分離度。
C18 色譜柱的流動相選擇是一個系統工程,需在溶劑兼容性、pH 穩定性、添加劑協同性與樣品適配性之間找到平衡。作為生產廠家,我們建議用戶:
初次使用時通過小體積試驗驗證流動相穩定性(觀察柱壓變化與基線漂移)。
建立 “流動相 – 樣品 – 柱型號” 的匹配數據庫,針對不同分析目標定制體系。
嚴格執行柱后沖洗程序(尤其含鹽流動相),將柱效衰減率控制在每月≤5%。
通過科學規范的流動相管理,可充分發揮 C18 色譜柱的分離潛力,延長其使用壽命至 1500 次以上進樣(常規使用條件下)。我們的 C18 系列色譜柱通過超純硅膠基質與雙封端技術,可在 pH 2.0-8.0 范圍內穩定運行,配合優化的流動相體系,能為復雜樣品分析提供更高的分離度與重現性。如需定制特定場景的流動相方案,可聯系技術支持團隊獲取個性化指導。
發布于: 2025-07-09